汉景帝陵出土茶叶有何奥秘?

自古以来,老百姓打开门过日子就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而文人墨客香席雅集也是七件事:琴香书花茶诗礼。

两相对比不难发现,大俗或者大雅都少不了的那一件就是茶。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世界各国与茶的缘分都直接或者间接跟中国相关。中国在茶的领域是无法被撼动的第一名,而茶是中国当之无愧的国饮。

众所周知,茶真正被人们广泛饮用并且形成完整而独特的茶文化,是在唐朝的事儿。那时候,上至皇室贵族,中有僧人雅士,下至普通百姓,无一不好茶饮茶。不过,在唐朝之前,茶叶在人们的生活中曾经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

饮茶的起源

关于茶的起源,唐代茶圣陆羽在世界历史上第一部研究茶的专著《茶经》中写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我国第一本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有言:“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关于《神农本草经》的成书时间,众说纷纭,但总的来说不会晚于东汉)。

尽管这些书里将茶的发现者指向神农,但是众所周知,中国人向来认为一切与农业和植物之类的东西都是神农氏发现的。而且无论《神农本草经》还是《茶经》都属于相对较晚的文献,其可靠性原本就存疑。因此,茶究竟是不是神农氏发现的实在难以查证。

不过,从这些文献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在某个时期,茶是被当成药来看待的。或者说,茶除了作为饮料,还具有解毒的神奇功效。

后来晋代常璩在《华阳国志》中提到“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意思是西周灭商后,西南巴蜀小国曾将茶当做贡品。不过,晋朝人说周朝事,本来就容易以讹传讹,并且相关的考古证据同样尚未发现,所以这个说法也暂且打个问号吧。

那么,究竟我国最早的,可靠的关于饮茶的文字记载见于何时呢?

目前所知的是西汉。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文学家王褒去渝上办事(现在的四川彭州市一带),正巧遇上寡妇杨惠家闹主仆纠纷,王褒一时兴起买下了这个不服管束的奴仆,并写下了《僮约》,以书面形式详细约定这仆从应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若有违反,该受什么惩罚,直把刁奴制得服服帖帖,十分有趣。

在这篇文章中最有价值的句子当属“脍鱼炰鳖,烹茶尽具”和“牵犬贩鹅,武阳买茶”了,因为这是我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关于煮茶、买茶的记录。而且从中可以看出,此时的茶已经是作为饮料的。

光有文献,说服力是不太够的,还得看考古实物。1998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汉阳陵(汉景帝刘启和王皇后的合葬陵)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在其中一座外藏坑中找到了一堆腐朽炭化的粮食。由于年代久远,考古学家们已经无法辨认这些到底是什么,只能收集好带回实验室逐一化验。

经过近8年的努力,在2015年,中国科学院证实汉阳陵的炭化植物样本中存在古代茶叶,且距今已有2150多年的历史!这也是目前我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茶叶遗存。

过去考古界曾认为,西藏阿里的甲木寺遗址出土的茶叶遗存距今有1800年之久,是最早的茶叶。汉阳陵的考古发现把这个时代又向前提了300年。

需要指出,汉景帝的时代毕竟是西汉早期,距离王褒生活的西汉中后期还有一段时间。汉阳陵出土的茶叶当时究竟是作为饮料还是药品,目前也难以给出肯定的答案。

早期茶叶的喝法

虽然我们“实锤”了汉朝已经开始喝茶,但在存世的文学作品中,很少见两汉上层社会的饮宴活动中由茶扮演主角(大家都是喝酒),甚至汉代墓葬中也没有找到过任何成套的专用饮茶器具。

为什么茶叶在这个时期不流行呢?一个可能的原因跟当时茶的饮用方法有关。当时的喝法跟今天很不一样。

三国魏时期张揖在《广雅》中写道:“荆巴间, 采叶制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灸,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这记载的就是从西汉到六朝最主流的“粥茶法”,也就是将茶叶做成茶饼,煮茶时先烤茶饼,然后捣碎成末放入瓷器中,倒入开水,再和葱、姜、橘子混合煮成羹汤。与其说是饮茶,不如说在喝茶粥,想来也知道味道好不到哪去,陆羽就认为这种东西是“沟渠间弃水耳”(下水道里的东西),难怪可以用来提神醒酒。

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喝够了蔬菜汤(唐代文学家皮日休嘲笑唐前的茶就是“瀹蔬”,即蔬菜汤)的人们终于开始改良,再也不往茶汤里加奇奇怪怪的香料,让茶饮回归了本味。

魏晋门阀制度盛行,世人皆以夸豪斗富为乐,这样穷奢极欲的风气让一些有志之士痛心不已,主动用便宜的茶代替酒水宴客,来倡导清廉之风。后来,清谈及道教的盛行又给茶助推了一把,当文人士大夫在冥想、清谈、祭祀时都渐渐开始离不开茶,人们试着通过喝茶表现出品位和格调,终于让茶从社会上层普及到一般百姓家。

(来源:今日头条)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