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仙卢仝:七碗佳茗传千古,一生精魄铸茶歌

中国的饮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博大精深,也因此涌现出了许多嗜茶如命的茶人。

在灿若星海的茶人里,茶圣陆羽自然是最闪亮的一颗。

然而在唐代,还要一位能与陆羽齐名的茶人,他就是被称为“茶仙”的卢仝。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卢仝的故事吧。

一、隐居山林

卢仝(公元约795年-公元835年),自号玉川子,出生于河南济源市武山镇思礼村,祖籍范阳(河北省涿州)。

卢仝出身名门,他是“初唐四杰”之一、著名诗人卢照邻的嫡系子孙。

虽出身名门望族,但传到卢仝这一辈,家族早已没了什么底蕴,家境十分贫寒。

清贫的家境让卢仝自小就确立了刻苦读书的志向,他幼年就聪慧好学,博览群书。

在卢仝长大的村子里,当时有一个石榴寺,兼作村学,卢仝就在这里上学。

卢仝自幼聪颖,寺里僧人每天煎茶喝茶,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石榴寺僧人深夜坐禅,又不准用饭,只可以茶“打眼”,卢仝也跟着僧人们一一照做。

久而久之,卢仝就爱上了喝茶。

卢仝十六岁时,母亲送他到扬州的叔叔那里学做茶叶生意。

在扬州期间,卢仝去禅院拜见礼佛的禅师。

他看到禅师每日打坐静心练功参禅,感到由衷敬佩,就留下来与禅师一起参禅修心。

卢仝后来还专门作诗一首《赠稚禅师》,描写所见所闻 :

春风满禅院,师独坐南轩。

万化见中尽,始觉静性尊。

我来契平生,目击道自存。

与师不动游,游此无迹门。

成年后,卢仝离家出游,曾隐居洛阳、嵩山和扬州等地,生活清贫,唯独喜好饮茶。

贞元年间,卢仝寓居扬州,并在扬州置办了简单的房舍,过着读书闲居的生活。

贞元十五年左右,卢仝离开扬州回到济源,毅然隐居到王屋山下的济源花洞前,半耕半读,问禅做茶。

为了向花洞旁的冰公学习佛理,卢仝在这里买下一片田地,并留有一首《将归山招冰僧》:

我心尘外心,爱此尘外物。

欲结尘外交,苦无尘外骨。

泌泉有冰公,心静见真佛。

可结尘外交,占此松与月。

在济源隐居数年后,卢仝又在洛阳里仁坊赊买了一所宅院,继续过着隐居的生活。

据记载,卢仝家中贫困,破屋里别无长物,只有图书堆积满室。

迁居洛阳期间,卢仝靠着隔壁寺庙里的僧人送米充饥,每日依靠凉水和僧人的施舍勉强度日。

元和四年冬天,卢仝去扬州将房舍卖掉用来还债,把扬州老家仅剩的书籍也搬回洛阳。

卢仝的一生基本上都是这样在隐居中度过的,他安贫乐道,丝毫没有因生活困苦而改变志向。

二、《七碗茶歌》

卢仝虽然出身儒学世家,但喜爱与高僧往来,研讨佛理。

他的茶学体系中始终贯穿着儒释道养生思想,并最终发展出了他的煎茶理念。

唐元和六年,卢仝收到好友谏议大夫孟简寄送来的茶叶,又邀韩愈,贾岛等人在桃花泉煮饮时,著名的《七碗茶歌》就此诞生: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七碗茶歌》是《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的第三部分,也是最精彩的部分。

卢仝在他的诗中,别树一帜地把茶饮的审美升华到了精神世界的领域,自出胸臆地抒发了他的爱憎思想,讴歌了返朴归真、质朴无华的茶道精神。

这与当时茗饮活动所崇尚的繁缛、奢华之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甚至在客观上起到某种抗衡的作用。

茶对卢仝来说,不只是一种口腹之饮,茶似乎给他创造了一片广阔的精神世界,将喝茶提高到了一种非凡的境界。

专心喝茶时竟可以不记世俗,抛却一切名利,飘然羽化登仙。

一切百虑千愁,万种情结,在这里都得到化解,变成了习习而生的清风。

这是一种对宇宙生命的总体感悟,人生情感的彻底净化。

这种纯洁灵魂的神奇之饮的全过程,在卢仝的笔下淋漓呈现。

然而,最值得称赞的是卢仝除了着重强调品茶的审美、功能和愉悦外,更把品茶的境界放在饮水不忘挖井人的感恩与同情,放眼到天下百万茶农的艰辛劳作。

得道成仙,直奔蓬莱,不是为已,而是为民请命。

他这种“心系天下苍生”的情怀感人至深,发人深省。

如果说,卢仝的《七碗茶歌》抒发了浪漫潇洒的情怀,那么为民请命的这一节则凝聚了庄严的现实主题,从品饮境界升华到普济苍生的博大胸怀。

品茶虽让饮者飘然欲仙,但茶人们并不是一昧地将不平之意消融在清茶之中。

相反,更为清醒地关注国计民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信念在品茶中更为明朗坚定。

三、黯然离世

卢仝的性格耿直孤僻,淡泊名利,尤厌恶官场的孽政弊息,因此一生不入科考,不被高官厚禄所诱,拒绝仕途,以清贫耿介闻名。

朝廷闻知卢仝的才学,曾两次征他为谏议大夫(官位五品),但他憎恶朝廷宦官专权,卑视官场龌龊,便把征召都一一谢绝。

正如他《冬日》诗中所写的那样“上不识天子,下不识王候。”

从他后期的诗作《月蚀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和《蜻蜓歌》等可以看出,他虽然不相忘官场,但他关心民生疾苦,渴求政治贤明。

然而,不幸的是,终其一生,卢仝也没有亲眼见到他所苛求的太平盛世,就只能在贫病交加中度过一生。

公元 835 年,长安发生“甘露之变”,卢仝因留宿宰相兼领江南榷茶使的王涯家中,与王涯同时被宦官所害。

宦官的手段极其残忍,他们看卢仝年老无发,就在他的脑后钉了一根钉子,将他迫害致死。

卢仝的好友贾岛曾在《哭卢仝》一诗里写道 :“长安有交友,托孤遽弃移。”“平生四十年,惟着白布衣。”

卢仝就这样落寞地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他这一生虽然短暂,却足够精彩。

他是一个诗人、一个隐士,还是一个名垂青史的爱茶人。

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与卢仝的《茶谱》可称茶史上的双璧。

陆羽的《茶经》全面论述了茶叶的起源、生产、饮用方面的知识,开茶道之先河。

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则以歌行体的形式,生动地描述了茶的采摘、制作、饮用以及有关精神层面的问题。

开启了人们以茶遣兴、以茶交友、以茶明志和品茶悟道的富有情趣的文化范畴,这首诗便成了脍炙人口的绝唱。

如果说陆羽《茶经》创立了中国茶道,那么卢仝《七碗茶诗》则发展了中国茶道,为唐代茶文化的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的“茶诗”把茶道的精髓用诗的语言阐述的出神入化,淋漓尽致。

从而开拓了品茶的意境,概括了茶人品茶时由物质享受到精神升华的过程。

千百年来,卢仝的这首《饮茶歌》非但在海内传播得家喻户晓,并且蜚声海外。

故事总会讲完,茶也终会饮尽,但卢仝的文人风骨以及他遗留下来的诗作,却是中华民族永恒的财富,永不会褪色。

 

来源:腾讯网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