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福

简介

张天福(1910年8月—2017年6月4日),出生于上海,祖籍福建福州。著名茶学家、制茶和审评专家,中国近现代十大茶叶专家之一。教授级高级农艺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茶业界普遍把张天福称为:“茶学界泰斗”。长期从事茶叶教育、生产和科研工作,特别在培养茶叶专业人才、创制制茶机械,提高乌龙茶品质等方面有很大成绩,对福建省茶叶的恢复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晚年致力于审评技术的传授和茶文化的倡导。

2017年6月4日,在福州去世,享年108岁。

学习经历

1910年8月18日出生于上海名医世家。

1911年,一家三口迁回故土福州,开办了遂生堂西医局。

1916-1922年就读于福州宫巷私立塾本小学。

1923-1927年就读于福州格致中学。

1928年转学于上海持志中学。中学毕业后,张天福面临上什么样的大学这一人生择业的关键一步。作为名医世家的独生子,父母希望他能够继承祖业,攻读医学,成为一名医生。但他想到祖国农业落后,人民缺衣少吃,又看到家乡——福建三大特产之一的茶叶衰败不堪,就和几个同学决心报考农业学校,为振兴祖国的农茶业出力。

1929年先在福建协和大学修完一年的基础课程。

1930年转入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1932年毕业,获农学学士学位。大学毕业后,张天福回归故里,应福建协和大学校长林景润之聘任,任生物系助教。他除积极参加建立实习农场,为筹办农学院系创造条件外,还大量搜集并研读有关茶叶资料。

工作经历

1934年6月,张天福获福建协和大学资助,东渡日本,并转道台湾实地考察茶业,1935年,再次赴台湾考察茶叶生产情况。

1935年8月,张天福到福安县创办福建省立福安农业职业学校和福安茶叶改良场,任校长兼场长。

1939年,因抗日战争学校与茶场分别内迁连城和崇安(现武夷山市)。

1940——1942年,张天福在崇安创办福建示范茶厂,任厂长兼苏皖技艺专科学校副教授。

1942——1946年,他回到协和大学农学院任副教授、教授,兼该校附属高级农业职业学校校长。

1946——1949年,张天福任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农业实验所技正兼崇安茶叶试验场场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天福先在崇安任福建省人民政府实业厅崇安茶厂厂长,后调中国茶叶公司任技术科长。

1952年调任福建省农业厅茶叶改进处、特产处任茶叶科长、副处长,享受教授级待遇。

1956—1957年 福建省茶叶学会第一届理事会会长。

1957年张天福被错划为“右派”,1980年平反 。

1982年,受聘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任技术顾问,主持省重点攻关课题研究,先后被选为福建省政协第一、第四届委员、第五届常委。

1989—2017年 福建省茶叶学会名誉会长。张天福虽年届八旬,但仍积极宣传中国茶文化,参加优质茶评比、茶王赛等茶事活动,为推动茶叶发展,不懈努力。

2017年6月4日,在福州去世,享年108岁。

社会职务

教授级高级农艺师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福建省茶叶学会名誉会长

福建省茶叶学会第一届理事会会长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任技术顾问

福建省政协第一、第四届委员、第五届常委

成就

  1. 建立茶校:1953年8月,张天福先生在福建福安县创办了福建省立福安农业学校和福安茶叶改良场。在中国茶学领域开创了理论与实践、教学与基地连带的科教相结合的一条新路,为我国茶界培养出一批茶业专业人才。
  2. 创办机耕茶场: 1954年张天福先生指导和创办了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机耕茶场——崇安茶场。首开中国茶叶生产、科研、推广、销售相结合之先河由此而被后人称之为“福建茶叶生产奠基人”。
  3. 乌龙茶做青工艺和设备研究:1980年,攻关课题——“乌龙茶做青工艺与设备研究”,使得稳定和提高乌龙茶品质取得进展。该成果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4. 创制揉茶机和三锅连续杀青机:揉茶机的研制成功为中国茶叶加工生产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同时结束了中国茶农千百年来用脚揉茶的历史,大大减轻了制茶工艺中揉茶杀青的劳动强度。
  5. 中国茶礼的诞生:1996年,张天福先生综合了日本茶道的 “和、敬、清、寂”,韩国茶礼的“和、敬、怡、真”,以及陆羽《茶经》中的“精、行、俭、德”和宋徽宗《大观茶论》中的“致清导和”“韵高致静”的思想后,提出了“俭、清、和、静”四字真言为中国茶礼,并赋予了“茶尚俭——勤俭朴素,茶贵清——清正廉明,茶导和——和衷共济,茶致静——宁静致远”的文化内涵。
  6. 茶树短穗扦插法:1950年,张天福先生在福建推广茶树无性繁殖——茶树短穗扦插法的经验。
  7. 茶事总结、研究和论证:收集有关茶业资料,编写茶树栽培、茶叶制造等教材,并对福建、台湾等地区茶业进行实地考察,写下了大量很有价值的总结、研究和考证等资料。

代表作品

1 张天福.《台湾之茶业》.台湾实业考察团.福建省农业厅印,单行本,1934

2 张天福.《改良福建茶业与职业教育的实施》.福安农校校刊,1937,1(2):2~6

3 张天福.《“918”揉茶机的结构与用法.协大农报》,1945,7(1):41~ 43

4 张天福.《我国战后茶业建设.福建邵武明志学社丛书》,1945.

5 张天福.《大力恢复和发展茶叶生产.福建农业通讯》,1955,5(14):13~16

6 张天福.《影响茶树种植距离的因素.茶叶通讯》,1964(2):67~73

7 张天福.《梯层茶园表土回沟条垦法》.茶叶科学,1965,6(2):72~74

8 张天福.《摊凉在毛茶烘干过程中对提高品质降低成本的作用》.茶叶科技简报,1977(3):9~10

9 张天福.《福建茶史考》.茶叶科学简报,1978(2):15~18

10 张天福.《关于提高乌龙茶品质的建议》.茶叶科学简报,1983(1):2~3

11 张天福.《立足改革,开创我省茉莉花茶花色》.茶叶科学简报,1983(2):2~3

12 张天福.《关于福建制茶机械改革的意见》.茶叶科学简报,1983(3):1~3

13 张天福.《乌龙茶与健康》.见,浙江省茶叶学会等合编.茶叶与健康文化学术研究会论文集.1983:47~50

14 张天福.《花茶陈坯问题的商榷》.茶叶科学简报.1984(2):6~7

15 张天福.《乌龙茶的评审》。茶叶科学简报,1984(4):2~4

16 张天福.《发展名优茶,重在创优质》。茶叶科学简报,

17 张天福.《乌龙茶做青工艺的研究》,茶叶科学简报,1989(3): 20~25

18 张天福.戈佩员,郑乃辉等。《福建乌龙茶》。福州:福建科学出版社,1990

19 张天福.焦海冕,《乌龙茶做青工艺与设备研究中间试验报告》。茶叶科学简报,1990(1):1~4

20 张天福.《茶叶品种与制茶工艺对乌龙茶品质风格的影响》。福建茶叶,1994(3):5~7

21张天福.《福建乌龙茶》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1990-1月,页数: 246

艺术随笔

2013年已103岁高龄的张天福,依然精力旺盛。他的养身健体之道就是饮茶。他说“茶是万病之药”,一天也离不开它。他极力推崇我们的祖先创造的宝贵财富——中国茶文化,也高度评价福建茶叶从唐宋以来对发展中国茶文化所作的重要贡献 。他说:随着中华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在日本形成了“和、敬、清、寂”的日本茶道;新加坡形成了“和、爱、谦、静”的新加坡茶艺;我国台湾省也有“和、敬、恰、真”的台湾茶艺。他认为,这些都不能完整的体现茶文化精神。他主张综合中国茶圣——唐朝陆羽《茶经》所提的:“茶最益精行俭德之人”和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所提的“致清导和”、“韵高致静”,提出以“俭、清、和、静”为内涵的中国茶礼。他说:俭就是勤俭朴素,清就是清正廉明,和就是和衷共济,静就是宁静致远,这种精神就是中华民族从唐宋以来所提倡的高尚的人生观和处世哲学。

照片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回到顶部